雅美鳞趾虎

Lepidodactylus yami   Ota
   

  10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不具显殊的大颏片;鼻孔不接吻鳞;第II一V指、趾远端的3攀瓣对分。
形态 根据文献记载。
头体长33.5-36.7mm。吻长大于眼至耳孔之距。鼻孔位于2枚上鼻鳞、第一上唇鳞及在鼻前和鼻后的鳞之间。鼻孔与吻鳞被1枚四边形小鳞隔开。两前上鼻鳞间有2枚紧接吻鳞的小鳞(图23a)。上唇鳞12-13,第10和第11在眼眶正中的下方。最后的2枚上唇鳞极小,仅比周围的鳞大一倍。下唇鳞10-12.颏鳞三角形,比相邻的唇鳞小。在颏区前部有三列稍扩大的鳞。
体背面被很小的粒鳞,吻部的鳞比体背面的大。眼眶中点处眶间鳞38列。体中部鳞145-151列。腹面被扁的圆鳞。指、趾长而窄,微扩展。指、趾腹面的远端四分之三被攀瓣(图23b),前足:I 8, II 9, III ll, IV 12-13, V 10;后足:I 8-10, II 10, III 13, IV 11-15, V 9。第II -V趾远端的3攀瓣对分。第I指、趾端攀瓣及2枚亚端攀瓣整片。除第I指、趾外的所有指、趾均具爪。侧扁而从扩展部伸出的指、趾末节短。仅第III至第IV指、趾略具蹼。雄性20个肛前孔和股孔连成一列,伸过股基部的60%。股部带孔鳞的前、后各有一列稍扩大的鳞。肛前部带孔鳞的前方有一列稍扩大的鳞,后方有四列中等扩大的鳞。肛部每侧由2枚扩大的疣鳞组成一大的肛疣。
尾接近圆柱形,背面圆,腹面稍平。正模尾侧缘无棘或皮突,副模尾侧缘略有侧突
和小齿状突起。尾腹面被圆鳞,比尾背的稍大。再生尾腹面的鳞略呈方形。
生活时背面微锈色,头背和体背的斑和点更明显。液浸标本体背面灰褐色,头部及尾基部稍暗,上有许多微小黑点。自颈至荐的背中线稍浅,两侧各有一排不明显的圆形大暗斑。尾基部背面中央象牙色。颈部有黑褐色“W”形斑。眼眶间有黑褐色横带。吻部有两个黑褐色点斑。一不明显的暗纵纹自吻端经鼻孔、眼及耳孔背缘至前肢。体腹面乳白色,有稀疏小点,尾腹面的颜色与背面相似而略浅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正模和一雌副模采于白天。在次生林中于木麻黄(Casuarina ?)离地约2m处的树皮下捕获。采集地的海拔约100m。其他标本在榕树(Ficus microcarpa)的树缝中发现。10月采到的正模及2月采到的雄副模的睾丸大,附睾发达。2月采到的两雌性在卵巢内有具卵黄的卵泡。7月份为产卵季节,每产2枚,粘附于树干表面,离地约1.5m,卵径为8.9-9.7mm * 6.5-6.6mm。孵出的幼体头体长为14.0-17.2mm,幼体背侧从颈到荐部有2纵行明显的黑点,在生长过程中黑点渐渐隐去。